中国人的超级高铁技术之所以没引起那么大的反响,而埃隆·马斯克的则吸引了各种风险投资。一个可能的原因是,这种市场的玩法,中国人还没有适应。
日前,特斯拉的老板、回收火箭项目的创始人,埃隆·马斯克(ElonMusk)参与设计的超级高铁(Hyperloop)在美国内华达州的一片无人沙漠里获得了它的首次公测成功。
马斯克于2013年首次提出了这项大胆的计划,他设想以太阳能为燃料,乘客坐在类似胶囊的“车厢”里,沿着空气轨道在一个封闭的管道中发射出去,速度是飞机的两倍,大约达到每小时1200公里,一小时可以让你从北京到上海。
在传来试验成功的消息之后,人们在兴奋之后发现,中国也有类似的项目。早在2013年3月,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、超导与新能源研发中心主任赵勇就带领团队,研制出了最初的高温超导磁悬浮(HTS)测试环线,后来再加入真空管道,成为世界上首个真空管道运输(ETT)系统,不过这鲜为人知。
不得不承认,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,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在逐渐改变。以前的商业模式是研发投入、销售、赚钱、再次投入研发、技术升级。以CPU为例,1978年,Intel推出了16位的8086芯片,从那时候开始,市场按照摩尔定律在不断升级。CPU字长从16位到32位到64位,越来越大;晶体管数量从4万个到125万再到1.88亿、14亿,越来越多;制作工艺从3000纳米到90纳米再到22纳米,越来越小;运算速度从4.77MHz到1000MHz再到4GHZ,越来越快。
中研网版权及免责声明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***(非中研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:0755-83770576 邮箱:report@chinairn.com
2016/5/3 17:25:16
2016/3/4 17:10:22
2016/2/5 17:02:56
2016/2/1 17:11:38
2016/1/22 16:42:31
第一部分 行业发展环境 第一章 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现
第一部分 行业发展环境 第一章 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现
第一部分 产业背景分析 第一章 安检的必要性及市场